1.2.1. 制冷技术的发展历史 人类最早将冬季自然界的天然冰雪保存到夏季使用,这在我国、埃及和希腊等文化古国的历史上都有记载。 人工制冷的方法是随着工业革命而开始的。1748年英国柯伦证明了乙醚在真空下蒸发时会产生制冷效应。1755年苏格兰人W.Callen发明了第一台蒸发式制冷机,1781年意大利人凯弗罗进行了乙醚蒸发制冷实验。1834年美国人J.Perkins获得了乙醚在封闭循环中膨胀制冷的英国专利,并制得了冰。1856年苏格兰人J.Harrison发明了压缩式制冷机,采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氯甲烷作制冷剂。1859年法国人F。Garre发明氨吸收式制冷机。美国人D.Byok于1873年制造了第一台氨压缩机。次年,德国林德建成了第一个氨压缩式制冷系统。此后,氨压缩式制冷机在工业上获得普遍应用。直至1929年氟利昂发现之后,氟利昂压缩式制冷机才快速发展起来,并在应用中超过了氨制冷机。 空气制冷机的发明比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稍晚。1844年美国人J.Gorrie发明了空气循环式制冷机,并于1851年获得美国专利,这是世界第一台制冷和空调用机器。1862年英国基尔克发明了封闭循环的空气制冷机,并获英国专利。 1858年美国人尼斯取得了冷库设计的第一个美国专利,从此商用食品冷藏事业开始发展。 由于制冷技术的发展和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各发达国家率先建立本领域的学术组织。1888年英国成立了“英国冷库和冰协会”,1891年美国成立“美国冷藏库协会”。1900年法国成立了“法国和殖民地冷藏工业理事会”。1903年和1904年,美国先后成立了“美国制冷设备制造协会”和“美国制冷工程师协会”。在此基础上,国际制冷学会(IIR)于1908年在法国巴黎宣告成立。它是一个政府间的科技性国际组织,现在大约有60个国家会员。我国于1978年加入该会,为二级会员国。 在家用冰箱方面,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是美国考布兰工程师在1918年设计的。自此之后,制冷技术在人民生活中获得应用。 空调技术的应用起始于1919年,美国芝加哥兴建了第一座空调电影院,次年开始在教堂配备空调。11年之后出现了舒适空调火车。 随着制冷机型式的不断发展,制冷工质的种类也逐渐增多。最早在压缩式制冷机中应用有的制冷剂是空气、二氧化碳、乙醚。在吸收式制冷机中应用的是水和硫酸。以后渐渐在压缩式制冷机中应用氯甲烷、二氧化硫和氨等。1929年以后,随着氟利昂制冷剂的出现,制冷压缩机和制冷系统的种类也不断发展。 |我国解放前制冷工业十分落后,基本上没有制造制冷机的能力。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全国冷库总容量只有35000t,相当于现在一个城市的拥有容量。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全国制冷机制造厂发展到十几家。产品30多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冷技术获得迅猛发展,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 近十年以来,我国的制冷空调工业发展迅猛,空调器年产量现已达到3000万台,电冰箱年产量已接近2000万台,社会拥有量接近亿台,制冷空调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1.2.2. 制冷的最新技术发展制冷与低温技术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世界范围的对食品、舒适和健康方面的需求和能源、交通、电子、通讯、材料科学、航天航空技术、低温医学和低温生物学的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2.1.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制冷机及其热力循环的理论研究和系统分析、制冷机的设计、制造和控制技术得以升级。应用计算机模拟制冷循环,研究制冷系统及部件的稳态和瞬态过程,研究制冷的热物理特性,采用优化设计的方法确定产品的结构参数与系统参数,使制冷系统设计和制造过程自动化,从而可能获得最佳的空调器效率[2];微电子和计算机的应用使制冷自动控制技术产生质的飞跃,最佳运行工况调节、蒸发器供液量精确调节、压缩机能量调节、自动除霜、安全保护等过程控制更为理想化、人性化和智能化[3,4]。 1.2.2.2. 新材料在制冷产品中的应用 陶瓷及陶瓷复合材料在压缩机上的应用改善了导热、耐磨和润滑性能,而且有质轻、强度和忍性好,化学及尺寸稳定性好,表面光洁度好的优点;聚合材料作为制冷机的电绝缘、减振件和软管材料,制造压缩机中的复杂零件如转子、阀片等,使制冷产品性能、寿命和成本效益提高;采用高效换热技术如亲水膜、内螺纹铜管等大幅减少了换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纳米材料的应用:强化材料的换热、耐磨和抗腐蚀性能。 1.2.2.3. 压缩机技术的发展 以高效、环保、可靠、低振、低噪、结构简单和成本低为追求目标,由往复式向回转式、涡旋式以及变频控制发展,主要特征为:新材料的应用、CAD等现代设计技术、CAM等现代制造技术、容量调节技术、制冷剂向HFC和天然工质转型。 1.2.2.4. 制冷剂替代与环保 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冷行业广泛采用的CFC与HCFC类制冷剂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以及产生温室效应,使全世界这一行业面临严重挑战。 替代物的选择主要基于两点:对环境友好、安全,尽量减少能源消耗。潜在的替代物有合成的和天然的两种,从选择倾向上,美国和日本主张HFCs制冷剂替代,欧洲则主张使用天然工质(NH3、CO2、H2O、HC等化合物)。 在选择替代工质时,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采用TEWI指标(总等效温室效应)更为科学。该指标不仅考虑了替代物在使用中的泄露,而且考虑了因为生产机器消耗材料和机器运行消耗能源所生产的总CO2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制冷技术进一步向节能化、环保化发展,向内部及其它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方向发展,制冷产品从设计到制造向个性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